习近平思想
林下养鸡是沟域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生态放牧的鸡群较少产生应激、养殖环境密度低,空气新鲜,鸡群生活的愉快,鸡只能够采食牧草和昆虫等天然饲料,与舍饲的禽产品相比,生态养鸡的禽产品具有胆固醇含量低、肉蛋风味物质含量丰富、品质优良等特点,可为市场提供高端禽产品,备受消费者的喜爱。春季是育雏的重要阶段,豫西地区早春常突发雨雪及大风天气,引起气温的急剧变化,对林下养殖造成较大的影响,鸡群对温度、湿度度等环境变化的反应相当敏感,此时若应对不当,会对鸡群的成活率、整齐度和生长性能造成较大的影响,本文针对育雏阶段的饲养管理特点,介绍相应的管理技术。
1、温度
春季昼夜温差较大,常对舍内温度造成较大的波动。育雏鸡舍温度:第一周舍温保持在33-35℃,以后每周下降2℃左右,直到下降至与外界气温相同为止。管理要点:饲养人员根据鸡只的生长阶段和天气情况,预估鸡群体感温度,设定加温时间和通风时间。在保证空气质量的前提下,避免鸡群受到剧烈的冷、热应激,日常巡舍应密切观察鸡群的精神状况、饮水量和采食量,适时合理的通风量。
春季昼夜温差大,有时能达到20℃以上,因此供暖设备需不断启停才能保证舍温的相对稳定。白天气温达到最高温度之前,在温控风机启动之前,应及时停火压炉,温控风机待续运行。下午四点以后,气温逐渐降低,应及时开炉供暖保持舍内温度,避免鸡群冷应激。
2、湿度
适宜的湿度对保证鸡只呼吸道粘膜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春季气候干燥且常有刮风,外界湿度较低,白天通风量加大,鸡舍湿度难以达到要求,就需要保持地面湿润,但不能有积水。育雏湿度:育雏前期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后期降至50%-60%。
3、光照
育雏前3天24小时光照,以保证雏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饮水和采食,以后每天减少1小时,直到与自然光照时间相同。
4、饮水和开食:雏鸡一般采用先饮水后开食的方法。有条件的选择乳头式饮水器最好,以利于水质的洁净和维持环境卫生,雏鸡入舍稳定半小时后即可饮水,饮水选用25℃的凉开水或纯净水,并保证每30只雏鸡分配一只饮水器。鸡只食用1公斤饲料需要饮水2-3公斤。温度越高饮水量会越大。因此不能断水。开食一般在饮水后2小时进行,最好选择雏鸡料作为开食料,采用少喂勤添的方式,保证鸡群的均匀采用。
5、疫病预防
林下养鸡由于环境质量好,饲养密度低,鸡只的抗病能力强,相比于舍饲的高密度养殖,疫病发生相对较少。但生产中有些疫病时有发生,应引起注意。
(1)鸡新城疫,又称鸡瘟,是一种常见的病毒传染病。该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传染速度快并且难治愈,因此应严格执行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推荐在7日龄、30日龄和60日龄进行新城疫疫苗接种。
(2)鸡大肠杆菌病。鸡大肠杆菌病是一种鸡群常见的传染性肠道疾病,由于传染快并且会造成一系列并发症,后期后严重影响产蛋率。日常管理中应严格坚持消毒和卫生制度,可有效减少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3)鸡球虫病。鸡球虫病属于一种传染性寄生虫疾病,在放牧鸡群常出现,会出现粪便带血和鸡只消瘦等症状,发病时鸡群有较高的死亡率,需要提前预防。通常采用球虫疫苗进行免疫注射。日常管理中及时清理粪便并进行环境消杀,可有产减少球虫病的发生。
6、放牧训练
鸡群放牧一般在 4- 10 月份进行,此时温度适宜,并且有充足的昆虫和牧草,可以为鸡群提供食物。放养期内应让鸡只自由进出鸡舍,不应该出现暴力驱赶的现象,若鸡群有不愿出舍,可以用敲击饲料桶的方法建立条件反射,引导鸡群出舍,可以引导鸡群入舍。放牧初期,鸡只刚开始自主采食,应当适量补饲精料,添加维生素,帮助鸡只消化吸收,减少食物结构改变引发的不适。随着鸡只对牧草采食量的增加,要逐渐减少精饲料的用量,补料仅起到辅助作用,鸡只的主要营养以野外采食为主。饲料投放区要定期清洁,同时进行杀毒灭菌处理,保证鸡只的饮食健康。
7、鸡群的回棚训练
鸡群放牧的初期,进行回棚训练较为艰难,但这个过程必不可少,可以选择在回棚路上撒下饲料进行引导,同时配合特定的响声,通常训练 3~5天即可使鸡群形成条件反射,便于日后的管理。日常管理中要观察围栏有无损坏、有无天敌捕杀鸡只或迷失未归棚等现象的发生。
总之,春季的育雏工作是整个养殖周期成败的重要阶段,保持稳定的温、湿度,进行合理的免疫接种,提供清洁充足的饮水,坚持有效的卫生和消毒制度,是获得鸡群高成活率,高整齐度的保证。春季多风并时常出现雨雪天气,容易对育雏工作带来挑战,因此多注意天气预报,巡视鸡舍的保暖加温设施的工作状况,会避免很多的被动局面。
供稿:杨浩哲
本文是【http://www.lynky.com.cn 洛阳农林科学院】原创,转载时请务必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出处
地 址:http://lynky.com.cn/home-articleinfo-fid-21-id-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