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洛阳农林科学院官网!

洛阳农林科学院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与防控

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19-05-24 浏览次数:5169
打印 收藏 关闭
字体【
视力保护色

   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英文名Fall Armyworm,也称秋黏虫,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跨国界迁飞性重大害虫。自2016年1月草地贪夜蛾首次在非洲发现以来,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入侵到撒哈拉以南的44个非洲国家,随后入侵亚洲并呈快速蔓延态势。从2019年1月草地贪夜蛾入侵云南以来,发生为害面积逐步扩大。据农业农村部调查数据,截止目前(2019年5月20日),已在云南、广西、贵州、广东、湖南、海南、福建、浙江、湖北、四川、江西、重庆、河南、安徽等14省区市的385个县(市、区)发生危害。据专家分析预测,该虫将随气流进一步向北迁移,对黄淮玉米种植区的夏玉米和秋粮生产构成重大威胁。为了更好的了解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和识别草地贪夜蛾,做到及时发现和防控,介绍一下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识别特征和防控技术。

   一、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性与为害

   草地贪夜蛾是杂食性害虫,其寄主植物广泛,在美洲的寄主植物包括76科353种,包括玉米、水稻、高粱、谷子、甘蔗、小麦、棉花、花生、大豆、番茄、马铃薯、洋葱等。草地贪夜蛾分为玉米品系(corn strain, C strain)和水稻品系(rice strain, R strain)两种生物型,这两种单倍型外部形态基本一致,但在性信息素成分、交配行为以及寄主植物范围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玉米品系主要取食为害玉米、高粱、甘蔗、谷子和棉花,后者主要取食为害水稻和各种牧草。

   目前入侵亚洲和我国的草地贪夜蛾为玉米品系。报道在印度为害玉米、高粱、甘蔗和谷子。在我国,除为害玉米外,还发现为害新栽种的甘蔗苗。

   草地贪夜蛾卵块多产在叶片正面,卵块上多覆盖有黄色鳞毛,每雌蛾可产10块左右的卵,每个卵块100-200粒卵,最高可产2000粒卵。在适合温度下,卵在2-4天内即可孵化成幼虫。幼虫有6个龄期,高龄幼虫具有自相残杀的习性。

   在玉米上,从苗期到穗期都可为害。1-3龄幼虫通常隐藏在叶片背面取食,取食后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低龄幼虫还会吐丝,借助风扩散转移到周边的植株上继续为害。4-6龄幼虫对玉米的为害更为严重,在玉米心叶内取食,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严重时可造成玉米生长点死亡,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此外,高龄幼虫还会取食玉米雄穗和果穗,玉米抽雄后,大龄的草地贪夜蛾被从喇叭口中带出,转移到叶腋和果穗上为害。老龄幼虫在土壤中化蛹。

图片1.jpg

    二、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特征

   卵:卵呈圆顶型,直径0.4 mm,高为0.3 mm,通常100-200粒卵堆积成块状,卵块上多覆盖有黄色鳞毛,初产时为浅绿或白色,孵化前渐变为棕色。

   幼虫识别特征:共有6个龄期。体色和体长随龄期而变化,低龄幼虫体色呈绿色或黄色,体长6-9 mm,头呈黑或橙色。高龄幼虫多呈棕色,也有呈黑色或绿色的个体存在,体长30-36 mm,头部呈黑、棕或者橙色,具白色或黄色倒“Y”型斑。幼虫体表有许多纵行条纹,背中线黄色,背中线两侧各有一条黄色纵条纹,条纹外侧依次是黑色、黄色纵条纹。草地贪夜蛾幼虫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腹部末节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黑斑。

   成虫识别特征:

   雌蛾典型特征为前翅环形及纹肾形纹灰褐色,轮廓线为黄褐色,各横线明显,后翅白色,外缘有灰色条带。雄蛾典型特征为前翅环形纹黄褐色,顶角白色块斑,翅基有一黑色斑纹,后翅白色,后缘有一灰色条带。

   三、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技术:

   根据国外的文献报道,在玉米小喇叭口期,当被害株率超过10%时,大喇叭口期被害株率超过30%,吐丝散粉期有超过10%的抽雄植株或果穗被害时,要进行防治。重点做好迁入代成虫的理化诱控和三龄前幼虫的药剂防治。为了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要在低龄幼虫时期及时喷洒药剂。此外,低龄幼虫通常在夜间才会出来取食为害,因此在清晨和黄昏时喷洒药剂防治效果更好。用杀虫剂防治草地贪夜蛾时要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虫剂,避免抗性产生。

   生物农药:选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以及印楝素等生物或植物源农药进行防治;

   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如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和啶虫脒等进行喷雾防治。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洛阳综合试验站


本文是【http://www.lynky.com.cn 洛阳农林科学院】原创,转载时请务必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出处

地 址:http://lynky.com.cn/home-newsinfo-id-103.html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