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专用鲜食甜糯玉米逐渐成为城郊农民种植和市民消费的主要选 择。为了更好的指导农业生产,洛阳农林科学院优质专用玉米研究课题组根据多年研究和实践,总结出如下栽培技术要点供洛阳甜糯玉米种植者参考。
一、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当地当季和市场需求的适销对路品种(由相关专业人士推荐或自己身边人成功种植的品种为主,切莫盲目选种和跟风)。
二、播种时间
当地表以下5cm地温稳定通过12℃时为玉米的安全播种期。洛阳地区,春播(盖地膜)一般在3月1日至4月20日,露地播种4月20日-5月25日、6月20日-7月25日(部分品种和地区可晚播到8月1日);冷凉山区春播适当晚播,夏晚播适当早播。不建议在6月中上旬播种(近年来高温干旱造成减产绝收时有发生)。
三、隔离种植
为确保玉米商品品质,需要隔离种植(确保同期没有其它类型玉米花粉相互传播串粉),可通过空间隔离(100米以上)、时间隔离(20天以上)或天然屏障隔离(山岭、树林、果园、村庄、高山、河流)。
四、加强田间管理
(一)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要点。
1.选地、整地,播前造墒:选择耕层深厚,前茬作物农药残留少,肥力较高,保水、保肥及排水良好的土地。采用旋耕机旋耕或圆盘耙浅耕灭茬后播种。尽量采用造墒后播种(尤其甜玉米种植要提前造墒),确保一播全苗。
2.精选种子,播前晾晒:目前大多是单粒播种机,播前精选种子,播种前试芽率,确保种子较高的成苗率(95%以上,亩确保2500株以上)。
3.合理密植:种植密度根据土壤水肥条件、品种和销售方式而定。高水肥地块,种植密度应掌握在每亩2500-3500株;洛阳旱地种植建议在7月1日左右根据天气情况播种,每亩留苗2500株左右(不宜过密)。玉米平均行距60厘米,为了便于田间作业,推荐采用宽窄行种植,也可等行距种植。播种量依据种子类型和千粒重而定,播深3~5厘米,深浅要一致。
4.施好底肥,精细播种:每亩用50公斤三元素复合肥做底肥,可种肥同播,但一定要做到种肥隔离(不低于10cm避免烧苗),覆土盖严;有条件的可以施有机肥作底肥以提高玉米口感和品质。采用大型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的地块,可以在麦收后直播夏玉米,为提高播种质量,可采用沟底探墒播种(即播种机空跑一趟后,在原播种沟再次播种。本方法在旱地更为实用)。
(二)加强苗期管理,确保苗匀、苗齐、苗壮。
1.防病治虫
主要是防治地下害虫,消灭蓟马、飞虱,减少病毒类病害的传播。
2.化学除草
出苗前在地表喷洒除草剂,也可于苗期定向喷雾。化学除草要严格选择除草剂种类,准确控制用量。
3.中耕灭茬
麦收后及时灭茬,以改善幼苗透光通气条件。土质偏黏的地块整个苗期中耕2~3次,以破除土壤板结,促进根系下扎;沙壤土可适当少耕或浅耕。
4.定苗、补苗
玉米幼苗三至五叶期定苗、移栽补苗。
(三)加强拔节期管理,确保植株健壮生长。
防治玉米螟,浇足拔节水,易倒伏品种在7-11片时喷控旺生物调节剂,田间大的分蘖进行掰除。
(四)加强穗期管理,确保良好结实和果穗商品性。
1、施穗肥
在足量底肥的基础上,穗期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追肥时间为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标准氮肥20~25公斤;追肥后覆土盖严以减少养分流失,缺墒时应在追肥后及时灌水以提高肥效。
2、及时浇水和排灌
抽雄前后一旦出现旱情,要及时灌溉。玉米穗期要灌好两次水。第一次在大喇叭口期前后,应结合追肥进行灌溉,以利于发挥肥效,促进植株生根、生长,提高光合效率。第二次在抽雄前后,灌水量适当加大。积水地块,特别是低洼地,遇涝应及时排除。易涝地块应在穗期结合培土挖好地内排水沟。
3、注意防治虫害
幼苗期亩用10克60%噻虫吡蚜酮喷雾预防蓟马,亩用60克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地老虎和二点委夜蛾。小喇叭口期亩用60克3.2%高氯甲维盐喷雾防治玉米螟。如遇抗性黏虫、草地贪夜蛾等,可亩用50克14%虫螨腈茚虫威喷雾防治。
4、掰除二穗,确保上市果穗商品性
为确保果穗商品性,在二穗较大影响首穗成长的情况下一定要掰除,这种情况在甜玉米上较常见。
五、适时采收
甜糯玉米的营养品质和商品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采收期的早晚,不同播期的玉米有不同的适宜采收期,只有适期采摘,才具有甜、脆、嫩、营养丰富、加工品质好的特点。结合市场需求确定采收时间,鲜穗上市一般在开花授粉后20-23天左右采收,可以适当的偏嫩一点;做鲜食玉米穗加工的可以适当偏老一点。在春播情况下,采收期正值高温季节,适宜的采收期很短;在秋播情况下,采收期正值凉爽季节,适宜的采收期较长。糯玉米做鲜食没有及时采收的,可等长老后采收加工糯玉米糁;甜玉米不能收获干籽粒,若没能及时收获可作为青贮玉米。
供稿:韩卫红
本文是【http://www.lynky.com.cn 洛阳农林科学院】原创,转载时请务必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出处
地 址:http://lynky.com.cn/home-newsinfo-id-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