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要闻
近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作为“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得者,我院高海涛研究员赴京参会并接受表彰。
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者的最高褒奖,是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是在全国范围内自下而上、层层选拔、好中选优而产生的。这个“国字号”荣誉,是高海涛的荣光,是全院的骄傲,更为我们凝心聚力“创建国内一流的地市级农林院 ”树立了标杆,鼓舞了力量。
躬耕麦田三十年,攻克农业核心技术
高海涛同志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及成果转化工作。因为热爱着自己的国家,热爱着养育成千上万人的土地,他立志要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被别人“卡脖子”,三季是田间地头,四季是潜精研思,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初心不改。先后主持和承担项目20多项,累计获得科技项目资金支持3000多万元。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15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成果二等成果奖4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种子更是被誉为农业的“芯片”。作为小麦团队负责人,高海涛同志近年来积极探索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双单倍体育种技术,但农业育种创新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工业领域,每一个好品种的育成,都是十年磨一剑,即使知道在创新育种的这条道路上充满困难,依旧选择砥砺前行,一步一个脚印,翻越一座又一座“高山”,在种质资源鉴定和创新、新品种培育方面以及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累计选育出国审小麦品种22个,其中“冬小麦抗旱育种技术创新及洛旱系列新品种选育”,2012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技助力“粮食安全”,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高海涛同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30年来,一直负责抗旱节水、高产优质小麦的育种工作,始终秉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三十年的时光岁月中,他主持或参与建设了农业部河南旱地小麦育种研究洛阳创新基地、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洛阳综合试验站、河南省抗旱节水小麦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让“洛字号”新品种厚积薄发,积厚成势。
农民增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轴心,历来深受重视。高海涛同志选育的国审洛旱22以平均亩产659.52kg的成绩创造我国旱地小麦高产记录,并入选2023年国家农作物成长型优良品种推广名录,2022-2024年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旱地小麦品种。选育的国审洛麦23在2016年入选全国重点推广品种,年推广面积在500万亩以上,最新国审小麦新品种洛麦47达到国家一级优质强筋小麦标准,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优质专用代表性品种。他选育的品种通过转化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400余万元,社会效益超2亿元。
弘扬科学家精神,默默奉献为“三农”
身为一名党员,他始终牢记着党员的带头作用及奉献精神,身先士卒,履职尽责,带领团队大力开展种质资源与种业创新研究,建成了全国最大、独具特色的旱地小麦种质资源库,目前库存抗旱节水小麦种质近5000份,2021年被河南省农业厅认定为第一批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为我院小麦科技创新以及全国小麦科研打下了良好的种质基础。同时注重奖掖后人,呕心沥血培养年轻人才,现团队已有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3人、博士2名。
作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海涛最大的特点是默默奉献,最大的情怀是“粮食安全”。他说:“作为“三农”工作者,我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书写者,要有以“脚底沾泥”的实干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扎根麦田,以梦为马,用半生时光破解种业“密码”,用汗水和智慧守护国家粮仓,用一粒粒“金种子”诠释了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后记:
当清晨的露水还悬在麦芒
他的鞋已碾过田埂的霜
育种本摊开在膝盖上,蓝黑墨水
正记录第201株小麦的分蘖性状
——摘自《麦田工匠—致小麦育种人》
农业科研,使命光荣。生逢伟大时代,更要奋发奋进。全院科技人员要以高海涛为榜样,向优秀专家致敬,向默默奉献坚守,在各自岗位上选育更多的“洛字号”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转化为更多农业新质生产力,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展现更多“洛阳农林院科技新担当”!
本文是【http://www.lynky.com.cn 洛阳农林科学院】原创,转载时请务必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出处
地 址:http://lynky.com.cn/home-newsinfo-id-784.html